回归本原
发布日期:2009/7/6 12:10:54 浏览:3330 次
现代窗饰和遮阳产品,是建筑师们为光线反复“斗争”而衍生的成果之一。纵观其发展史,我们可以看到,功能性需求是整个行业创新和变革的原动力。
起源
建筑的历史就是为光线和窗子而斗争的历史,建筑大师勒·柯布西耶如是说。现代窗饰和遮阳产品,正是建筑师们反复“斗争”衍生的成果之一。上世纪初,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,玻璃、钢铁等材料被大量运用于建筑之中。1917年,美国哈立德大厦成为全世界第一幢运用玻璃幕墙的建筑。第一次,人们摆脱了传统空间的局限,尽情享受充足采光和宽阔视野带来的愉悦。建筑师们额手称庆,认为关于光线的斗争业已取得历史性胜利。但是,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来。大量光线如洪流般穿透玻璃、进入室内;因为波长的改变,它们又无法逃出室外,温室效应随之不期而至。其直接后果就是,在炎热的夏天,室内的温度甚至比室外还要高。人们不得不借助空调来调节室温,从而导致建筑能耗直线上升。伴随而来的还有大量紫外线。作为“天然褪色剂”,紫外线不仅造成室内织物及家具的褪色、老化、龟裂,还会对人的皮肤、眼睛等造成伤害。与此同时,不受控制的过量自然光使室内明暗反差巨大,人极易产生眩晕和不适。这一切,直到现代窗饰和遮阳的诞生才得以改变。1930年,勒·柯布西耶设计的日内瓦克拉特大楼,首次在玻璃幕墙上安装了户外遮阳帘。以此为起点,现代窗饰和遮阳逐步形成以横向、竖向百叶帘和卷轴帘为主的几大系列。这些产品实现了对室内光线灵活有效的控制,基本解决了温室效应、过量紫外线以及眩光等问题。
变革
此后的50年中,窗饰和遮阳产品的材质、操控方式和色彩越来越丰富,材质表面处理也日趋多样化。例如,亨特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推出了针孔百叶帘,其“遮阳不遮景”的效果让该款产品大受消费者青睐。但总体而言,窗饰行业在产品功能性的追求上,始终没有取得更大进展,产品的形式也没有明显的创新。然而,亨特研发人员敏锐地认识到,随着人们对生活、工作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,窗饰和遮阳产品的功能性不应止步于光线的阻隔和控制。上世纪80年代,亨特迪雅®风琴帘的横空出世,引发了窗饰和遮阳产品在功能及形式上又一轮的创新风潮。迪雅®风琴帘强化了遮阳、节能的基本功能,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噪音并改善音效。它的降噪系数最高可达到0.6。也就是说,当声源发出的声音入射到窗帘上时,有60%的声能可以被吸收掉。在办公及会议环境中,选择布置合适的风琴帘,不仅能起到遮阳节能、光线控制的作用,更能创造最佳混响,保证音质效果。此外,作为一种使用频繁的室内装饰产品,迪雅®风琴帘的防污防尘功能也十分出色。表面采用DustBlock TM技术的迪雅®,经过了防静电、防污、防霉变处理,能有效抵御空气中的粉尘、湿气、或指印,耐脏性能优越而且清洗十分方便。
回归
作为全球窗饰行业的市场领导者,亨特始终以持续创新的方式走在行业的尖端,引导窗饰和遮阳产品的潮流和发展。进入21世纪后,人们崇尚健康与环保的生活方式,渴求摆脱污染、回归自然。亨特将上述理念融入了产品的功能设计之中。亨特广州工厂新近推出的Optimascreen TM阳光布,通过了Oeko-tex Standard 100认证,不含重金属、甲醛等有害物质。对产品的唾液牢度的测试表明,即使在婴儿咬嚼的状态下,阳光布上的染料或涂料也不会从织物中渗出。亨特集团研发的另一款环保面料更是100%不含聚氯乙烯,而且可以循环再利用。纵观窗饰和遮阳产品的发展史,我们可以看到,功能性需求是行业创新和变革的原动力。伴随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,现代建筑的面貌日新月异。人们对窗饰和遮阳产品的功能性需求也不断丰富和变化。对于功能性的关注,永远是窗饰和遮阳产品发展的本原。
作者:徐准『亨特窗饰(上海)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』